找到相关内容177篇,用时8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

    二种根本,一是“无始生死根本”,即是以思虑、分别永不停息的“攀缘”为自性。二是“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”,就是指人们的清净的真如...精进。若能不妄,精进无有涯。”把莫妄与精进融摄起来,就显出“三句义”的积极意义来。在强调多闻与修行的关系时,他引用《法句经》道:“说食之人,终不能饱。&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252224.html
  • 虚云大师在重庆

    种根本。一者无始生死根本。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为自性者。二者无始菩提涅槃。元清净体。则汝今者识精元明。能生诸缘。缘所遗者。由诸众生遗此本明。虽终日行而不自觉。枉入诸趣。应知诸法所生。惟心所现。一切...何殊”。大家发归依三宝,要能得到真实受用,而不是徒具形式。如徒挂空名。无有是处。若想在佛门中真实得益,那是要依教奉行,自须有相当行持。归依之后,“即为佛子,譬如投生帝王之家,即是帝王子孙。但能敦品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4352307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微(4)

    耳识想听什么声音,等等。因为五识有这种向外的攀缘,所以修定的人才会出定。所以,自性散乱所表现的就是五识。   “于境流者,驰散外缘,即外散乱。”外散乱的体是散乱,属随烦恼...量很狭小。而菩萨修十度不是为了这些,乃至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统统不要,唯一的目的只是成佛。所以叫“广大最胜”,因为追求的目标广大的缘故。   二长时最胜。“长时最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256518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2)

    一切的染净与无明皆为攀缘而来,攀缘而生之非本心,不攀缘则无所住,无所执而生之是为本心。本心本来无无明,故亦无无明可尽。   4、问:不知要证本心,阿赖耶识是否要清净否?清净的阿赖耶识与本心有何关系...阿赖耶识仍是清净的,未曾有污染。因妄见误为有污染,但体悟此“染污”是空花,当下即得清净,非修行而得清净,亦非师父相授与而得清净,自需如实体悟。   6、问:即使我们攀缘,我们仍无法对法界如实了知;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656671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3)

    此本明”处,是如何“遗”呢?本自如如,而“惑汝真性”,是如何“惑”法?可否事相上说明惑之所在呢?  答:“遗此本明”是说妄失本来的明朗自性,而取攀缘,自此认外尘缘影以为自,故迷惑真性。如果不识此...现。缘影非实物,是故为空。故曰:境界虚妄不实、唯心所现。  2、问:“起信论”中所谈的“境界”,不是不包含外境而是外境的缘影,然外境不是境界吗?  答:境界是与外境攀缘所产生的境相,而八风是由此境界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756672.html
  • 临济禅中的“有”与“无”

    我们应该警觉的!  第二节 有心与无心  我们的总是向外攀缘各种意识的对象,随着意识对象所转,起种种执着,起种种分别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不能自己作主,而是为各种对象所迷,产生种种烦恼。我们不记得...攀缘、执着、分别,为意识对象所迷所转的,就是“身心俱无”里的“”,这两者不在同一个层次。前者是超越层的本心,后者是经验层的意念。黄檗特别强调“无心”,如黄檗语录载:  上堂云:“百种多知,...

    戈国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3457253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史自序(2)

    观经云: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。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──是名第一忏”。“拚(原文误作“并”)除三毒攀缘,觉观心。念佛心心相续,忽然澄寂,更无所缘念。大品经云;无所念者,是名念佛。何等名无所念?即念佛名无所念。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无别有;念佛即是念心,求即是求佛。所以者何?识无形,佛无形,佛无相貌。若也知此道理,即是安心”。“常忆念佛,攀缘不起,则泯然无相,平等不二。入此位中,忆佛心谢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4158220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“二种根本”浅说

    诸天魔王,及魔眷属。皆由不  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。犹如煮沙,欲成嘉馔,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。云何二种。阿  难,一者,无始生死根本。则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,为自者。二者,无始菩  提涅盘元清净体...就是你与众人的一切识本来精粹光明,能产生攀缘一切的能力,而唯独对这个本来精粹光明的识,攀缘的力量却不能达到它,结果自然就是自己遗弃了本来明澈的本性,虽然时时勤苦修习,终究不能有所觉悟,不免就会陷入那些...

    传 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1263823.html
  • 禅诗与禅

    ,在佛家谓之“断灭空”,是不对的。古人常说,悟了如同未悟,无一悟可得,这样说目的有两种:一是,为了破除未悟者心中以为所悟的东西是有形相,能思索到的,以免生攀缘,弛心不停;二是,为了显示所悟的东西是无...“”外出而成境,即“因心造境”,若于心境执著不舍,往而不返,不能自由,皆是心外求法。虽然司空图在《二十四诗品》之“含蓄”中说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,但自从梁钟嵘的《诗品》、唐皎然的《诗式》、宋欧阳修...

    秦团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5364138.html
  • 佛教成语汇编(三)

    痴心妄想。”“痴”,佛教又称为“无明”,是“贪、嗔、痴”三毒之一,为一切烦恼之源。不明是非、善恶的污染之,叫做“痴心”。《大日经?住心品》将“痴心”列为六十种心相之一。《法苑珠林》卷九十指出:“依邪见故,痴心增上。”后以“痴心”指沉迷于情爱而不能自拔,犹言痴情。如寒山子诗:“伸头临白刃,痴心为绿珠。”又如俗语:痴心女子负心汉。“妄想”和“正觉”相对,又称“生灭心”、“攀缘”等。隋?慧远《大乘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1065495.html